2025年4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植物药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朱华旭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中科院一区,IF=10.6)发表了题为“Microglia-targeting nanosystems that cooperatively deliver Chinese herbal ingredients alleviate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mice”的研究论文。
课题组在黄连解毒汤抗阿尔茨海默病(AD)效应及机制的长期研究中,发现复方中主要活性成分小檗碱(Ber)和巴马汀(Pal)具有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极化的协同作用,并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改善AD病理进程。然而,血脑屏障(BBB)的存在导致上述成分的脑部递送效率不足。研究通过融合小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与脂质体(Lips),并利用转铁蛋白(Tf)修饰构建了兼具BBB跨越与小胶质细胞靶向的杂化纳米囊泡体系(Tf-hEVs-Ber/Pal),进一步提升了Ber和Pal 的BBB穿透能力,靶向作用于小胶质细胞,并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与行为学。论文研究结果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协同脑靶向递送提供了新型策略。
硕士研究生周篷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青年教师肖青青博士与朱华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5-03385-z
2025年4月25日,课题组同时在国际知名期刊Phytomedicine(中科院一区,IF=6.7)发表了题为“Berbamine targets the FKBP12-rapamycin-binding (FRB) domain of the mTOR complex to promote microglial autophagy and ameliorate neuroinflamm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
课题组聚焦黄连解毒汤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机理机制研究,在发现复方中活性成分小檗胺(BBM)具有改善 APP/PS1 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减少Aβ斑块沉积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转录组测序与化学蛋白组学相结合方法,阐释BBM的潜在机制和作用靶点。研究发现,BBM可以通过靶向mTOR复合物的FRB结构域,激活小胶质细胞自噬并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抗炎表型转化,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炎症级联反应,加速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并减少斑块沉积,改善AD病理进程。论文研究结果不仅为以中枢神经炎症调控为核心的AD治疗策略提供了新型候选化合物,同时为黄连解毒汤的新型制剂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博士研究生葛平源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张启春教授与朱华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hymed.2025.156771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274222、81873027)、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BK20230463)、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SLJ0304)以及江苏省研究生研究与实践创新计划(KYCX24_2271)等项目的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