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支年轻的红色方阵:他们秉承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的“两结合”精神,把实验室搬到祖国山河,把论文写在大国“药柜”,把党旗插在乡村振兴最前线——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生党支部。支部以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段金廒教授领衔的中药资源学教师团队为榜样,锚定“中医药报国坐标,用“党建链”串起“本草链”、撬动“共富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激荡出“请党放心、国药有我”的青春回响。
擎旗铸魂——以“三学”矩阵淬炼“国之大者”的信仰坐标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立足“四个面向”,引导党员心怀“国之大者”,建立起“书记领学明方向、支委促学筑根基、党员互学共提升”的“三学”机制。在支部内推行《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生支部“三学”机制实施方案(试行)》,通过“三会一课”、专题辅导、分组研讨、特色党日活动、师生共建、集体政治生日、现场教学等形式,建立系统高效的理论学习体系。正是通过“理论熔炉+实践课堂+评价杠杆”的闭环机制,让“国之大者”融入党员血脉,使支部成为党员同志淬炼信仰、凝聚共识的“思想蓄电池”。
问道创新——以“破壁攻坚”解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芯”
支部党员以“服务国家所需”为目标,在“珍稀药材替代、创新药物研发、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硕果累累。例如,针对类羚羊角等稀缺动物药资源,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类羚羊角仿生制备技术,有效保护了羚羊这一物种,也让实验室成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科技方舟”。团队探索枸杞子背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完成了枸杞子配伍人参的抗疲劳功效验证及产品转化;支部党员对蚕茧进行活性物质提取、改性及评价,研制出丝素蛋白积聚颗粒,2分钟内完成动脉止血,目前已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团队对中药药渣进行二次提取,开发出功能食品、日化用品等8大类别23项产品,荣获10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生党员协助导师团队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以“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事业装上“中国芯”,在科技强国赛道上跑出了“中药加速度”。
把脉乡土——以“本草答卷”铺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
支部成立“研究生春华志愿服务团”,深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支部党员先后前往全国20多个偏远地区开展中医药种植产业实地调研,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40余万亩,助力2.5万余名农民脱贫致富。此外,支部成员加入“远志服务团”,深入贵州山区支教支医;党支部组建“当归卫士”先锋队,与甘肃定西岷县当归研究院共建“党员示范田”,将实验室搬到海拔2000多米的陇原大地,致力于当归早薹问题的解决,真正做到“将科研做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杏林春暖——以“文化浸润”播撒岐黄薪火,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良方。”支部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写进村居、校园、边疆。原创中药香囊盲盒、节气药膳手账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国潮”;党支部创建的“岐黄育苗”中医药文化科普工程,课堂开进贵州归柳小学、甘肃岷县小学、拉萨旁多乡等,为1500余名孩子埋下“中医药梦”;支部党员在江苏省援藏指挥部的号召下前往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送去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一次次望闻问切中升腾,民族团结在缕缕药香里升华。
2024年,该党支部获评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优秀支部培育建设单位,支部党员中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面向未来,支部将在推进健康中国、助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阔征程中,用青春和汗水续写新的“本草中国”传奇。
当前,乡村振兴号角长鸣,科技强国风帆正劲。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化学研究生党支部正以昂扬姿态诠释着他们的精神信仰:一株小草可以撬动产业,一剂良方能够联通民心,一面党旗必将引领时代。(李海博 秦小雨)
来源:新华日报2025年9月3日第8期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481924&layountIndex=7&date=20250903&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