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类中药逢子必炒炮制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在炒制过程中可能存在共性规律, 有待开展系统研究揭示。“逢子必炒”中所谓之“子”,主要是指种子类及部分果实类中药材,该理论是对果实和种子类中药炮制方法的一种规律性的总结,认为种子类及部分果实类药材常炒制后使用(也有极少数品种不需要炒制),如枸杞子、枳椇子、地肤子等。炒法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种子类中药所用的炒法既包括清炒法,也包括部分加辅料炒法,如砂烫马钱子、盐炙菟丝子、醋炙五味子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针对种子类中药炒制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肖永庆教授团队围绕决明子炒制原理开展了系统研究;王祝举教授团队开展了王不留行、蔓荆子、葶苈子等种子类中药的炒制原理研究;李向日教授团队开展了菟丝子炮制原理研究,为揭示种子类中药“逢子必炒”共性规律奠定了基础。
种子类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包括增效减毒、缓和药性等,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炮制使药物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因此,可将种子类中药炮制过程看成是组分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开展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多组分配伍变化规律研究,阐明炒制过程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效改变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逢子必炒”的共性规律。在进行种子类中药逢子必炒共性机理研究中, 应该探索采用谱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揭示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化学和药效变化, 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 针对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体内过程分析研究, 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明确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最后, 综合采用一测多评法、液质联用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 系统研究建立种子类中药炮制前后特征性 (专属性) 质量标准, 有效控制饮片质量, 规范中药饮片加工炮制,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已经探索采用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代谢组学、肠道菌群、热分析和色度分析等新技术,开展种子类中药“逢子必炒”科学内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开展更多种子类中药炒制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充分吸收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技术,将中药炮制研究与化学、生物学、矿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结合,有助于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揭示“逢子必炒”的炮制机制。
随着中药炮制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与药效或毒性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旨在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揭示炮制增效减毒的科学内涵。目前,多数种子类中药炒制后增效减毒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究竟作用于哪些关键信号通路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可见,基于关键信号通路开展“逢子必炒”炮制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炮制增效减毒的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也有助于发现种子类中药炮制前后关键药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为“逢子必炒”炮制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