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络脉遍布全身,负责气血行流至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络脉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狭义络脉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络病学说系指广义络脉,与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气血行于络,络脉受阻受堵不通而易致络病。因此,保持络脉通畅,气血行流畅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络脉呈网状结构具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等特点。络病为人体络脉受不同致病因子影响,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的脏腑组织病理变化。
藤本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对3290张中药饮片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共统计出305味中药,其中藤本类中药使用频率约达11.14%。藤本类中药形如络脉,根据中医取类比象理论,藤本类中药多具“通络”之功。因此,明代《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本类中药多具有“通络”之功,既能驱除络脉病邪,又能走行通利,引诸药直达病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对藤本类中药,从辛温通络、活血通络、清热解毒通络3个方面,对其进行传统功效分析:
1 辛温通络
辛温通络法是指以辛温(热)之药进行散寒通络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寒湿凝滞或阴寒内胜所致的络脉痹阻,常见于胃痛、积聚等病症,以“辛温入血络”为治疗大法。常用具有辛温通络功效的藤本类中药主要有青风藤、海风藤和丁公藤。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和毛青藤的干燥藤茎。清朝张秉承编写的《本草便读》记载青风藤:“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海风藤为胡椒科植物风藤的干燥藤茎。清代叶天士的《本草再新》记载:“海风藤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祛风、理腰脚气、治疝”。丁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或光叶丁公藤的干燥藤茎。丁公藤又称南藤,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白花蛇喜食其叶,故治诸风尤捷”。
2 活血通络
络脉瘀阻是指经脉呈现器质性病变的病理阶段。“久病入络”“久瘀入络”是其发病特点。“易入难出”“易积成形”是其病机特点。脑络瘀阻则头痛,心络瘀阻则胸闷胸痛,肺络瘀阻则气短哮喘,四肢瘀阻则四肢麻木疼痛等。活血通络是络脉瘀阻的治疗大法,常用具有活血通络功效的藤本类中药主要有大血藤和鸡血藤。
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简易草药》中见大血藤:“大血藤,即千年健,汁浆即见血飞,又名血竭,雌雄二本,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鸡血藤,活血,暖腰膝,已风瘫”。
3 清热解毒通络
“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行流紊乱,导致体内的代谢产物无法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在体内不断积累产生质变而成毒邪。毒邪蕴积体内,久而久之,入血入络,耗气伤血,损体毁形,临床常采用清热解毒通络法进行治疗。常用具有清热解毒通络功效的藤本类中药主要有忍冬藤、络石藤和通关藤。
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茎枝。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忍冬,十二月采,阴干”。《医学真传》中记载忍冬藤为“银花之藤,乃宜通经脉之药也”。络石藤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络石藤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关藤为萝藦科植物通关藤的干燥藤茎。通关藤载于《滇南本草》,兰茂谓:“通光藤,茎心有白奶浆流出,味苦、涩,性寒,主治通乳、利尿、清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人体有寒证的,用热性的药物进行驱寒治疗。相反,人体有热证的,就用寒性的药物进行驱热治疗,达到阴阳平衡,身体恢复平和状态。热毒入侵体内,入血入络,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表现为热证,需要用寒性药物进行清热解毒治疗。从归经理论来看,三者多归肺经,肺经是人体进行排毒的主要经脉之一,可疏解肝经、运化浊气,通过心肺运动进行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淤血之毒。忍冬藤、络石藤和通关藤四气属寒,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达到“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