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常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藤本入络”,藤本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领域也体现了该理论。
随着络病学说的不断发展,吴以岭院士提出基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研究络病,该系统主要从空间、时间、功能3个维度对络病进行探析。从空间角度来看,络脉具有明显的网络层次之分。络脉从经脉分出后,按照“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原则,逐级细分,形成了“经脉-别络-系络-缠络-孙络”逐级细化的网络状层次布局。络脉又有阴阳之别,循行表里,浅而在外(皮肤与体表黏膜)为阳络,深而在内(脏腑隶下心络、脑络、肝络等)为阴络。络脉受阻,“不通则痛”;由表及里,“久病入络”。从时间来看,络脉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连运,津血互换,双向流动。从功能来看,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气血在络脉之中平稳运行方无疾病缠身。“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点到面立体化阐述了络病的形成。络病并非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与人体的8大系统皆有关联,可归纳于“络脉-血管系统病”。
辛温通络法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来看,寒如脉络,或阴邪聚络,则气滞血淤,脉络凝痹。对于寒凝气滞的治疗,非温则寒邪不散,非通则血瘀不化。青风藤、海风藤、丁公藤,三者四气属温,温性药具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三者均为辛味药,辛者“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之功效。从归经理论来看,三者归经多为脾、肝经,脾虚则寒湿内停,非温热不能散,温热药可以温中、补虚、驱寒以固脾阳。肝主疏泄,畅通气血,与辛味药同气相求。因此,寒湿凝滞或阴寒内胜所导致的络脉痹阻,通过青风藤、海风藤、丁公藤等辛温之药,散寒祛湿,能散能行固脾,以达到“通络”之功。
活血通络法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来看”,体内瘀血内阻,气血运行迟缓而致络脉瘀阻,具有病久入深、易入难出、易滞易瘀等病机特点。大血藤、鸡血藤均为苦味药,苦者能燥、能泄、能坚。能燥系指燥湿,可用于治疗湿症;能泄包括通泄、降泄和清泄,具有泄热通便、止咳逆呕喘、清热泻火等功效;能坚包括泻火存阴、坚厚肠胃,可以调节体内热邪或湿热,缓解脏腑软弱、胀满,恢复原有功能。从归经理论来看,二者皆可归肝经,肝主疏泄,肝藏血,气为血之帅,气不通则血不行,理气活血可解肝郁。大血藤、鸡血藤皆具活血理气之功效,促进气血恢复至旺盛状态,以达“通络”之功。
在络病学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中,经络负责气循环,脉络负责血循环。因此,脉络在运行血液方面与人体血管系统具有相似性。从血液运行层面来讲,脉络遍布全身,负责全身血液的运载。脉络不通即血管不通,血管不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易产生血管系统疾病。所谓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有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过程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以及动静脉瘘、动脉瘤等其他血管疾病。现代研究发现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络脉-血管系统病”与炎症密切相关,“通络”功效与抗炎作用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