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过程可以改变药物的组分结构,这种改变既包括组分内部成分含量的变化和结构的改变,还包括不同组分间配伍比例的变化。因此,基于组分结构理论以及多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揭示中药炮制过程中组分结构的变化以及与药效作用的相关性规律,进而揭示中药炮制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炮制过程引起组分含量变化
中药加工炮制的主要目的包括增效减毒、缓和药性、改变药物作用趋向等,而其原理就是通过加工炮制过程,使药物的物质基础发生改变,也就是炮制过程引起组分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中药炮制过程也可以看成是组分结构或者组分配伍发生变化的过程。如黄芪蜜制过程中,黄酮类组分和皂苷类组分呈动态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药效。大黄炮制成熟大黄过程中,结合型蒽醌类组分转化成游离型蒽醌类组分,使泻下作用减弱,而抗菌、抗炎、抗肿瘤作用增强。地黄在蒸制成熟地黄过程中,组分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环烯醚萜苷类组分发生水解反应,转化成环烯醚萜类组分。
2炮制过程引起组分体内过程改变
炮制过程可以引起中药的组分结构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成分的含量变化以及结构改变。中药产生临床疗效的基础是其中的药效成分被吸收进入体内,因此,研究炮制过程对药物组分在体内吸收过程的影响,对于揭示中药的炮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专家越来越关注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如贾伟教授在Science刊文,提出了中药的药动学研究思路。柴胡是临床常用中药,常醋炙后使用,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路金才课题组采用UPLC-MS/MS技术,研究了柴胡醋炙前后皂苷类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结果显示,柴胡皂苷类组分中2个成分的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另有3个成分的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显著降低,说明柴胡醋炙后对皂苷类组分的体内过程有显著影响。
3 炮制过程引起组分药效与毒性改变
炮制过程可以引起组分的化学成分变化和体内过程改变,进而导致药物整体的药效作用和毒性发生改变,这是中药炮制可以“减毒增效”的主要原理。因此在阐明炮制过程引起组分含量变化和体内过程变化的基础上,需要对炮制与药效和毒性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全面揭示中药的炮制机理。乌头是一种有毒中药,临床常采用蒸煮法炮制后使用。研究发现,在炮制过程中,乌头中生物碱类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双酯型生物碱水解生成单酯型生物碱,毒性显著降低,但镇痛和抗炎作用得以很好的保留,甚至略有增强。
4 炮制过程引起组分代谢组学改变
近年来,组学技术由于适用于研究复杂体系的整体性规律,逐渐引入到的中药现代研究中,对于揭示中药作用机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有助于揭示炮制过程对组分药效及毒性作用影响的机理。钟凌云等人采用UPLC-TOF-MS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黄连炮制前后组分变化对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连经姜汁炮制后,生物碱类组分含量变化,进而对其能量代谢产生显著影响,确定了肌氨酸、马尿酸、L-色氨酸等9个生物标记物,这些变化是黄连炮制前后抗炎作用差异的机理。近年来,国内多个课题组开展了甘遂、何首乌等炮制机理的代谢组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将组分结构理论应用于中药炮制研究,,有利于全面揭示中药炮制机理,进而指导中药炮制工艺研究和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为临床提供优质的中药饮片同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采用谱效关系和代谢组学等整体性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思路和方法,加快中药的现代研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