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钱子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用于散热消瘀,消肿利咽,通痹止痛,清热解毒。临床上现多用于治神经系统疾患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症[1]。作为活血化瘀药,常在“九分散”、“疏风定痛丸”、“虎健丸”、“青龙丸”等中成药中使用。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马钱子有2种原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和长籽马钱S. wallichiana Steud.ex DC,(S. pierriana A.W.Hill)。前者为进口商品,后者仅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2]。
1.1 本草考证
马钱子以番木鳖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李时珍释其名曰“状如马之连钱,故名马钱”,同时附两名“苦实把豆”和“火失刻把都”,应为当时外来名的音译。但《本草纲目》载:“番木鳖,蔓生,夏开黄花,七、八月结实如栝楼,生青熟赤”,与马钱子(番木鳖),为乔木,花白色相左,并观其附图,确与木鳖子相混淆,可见李时珍当时并未见到马钱子的原植物或标本。但据其对马钱子的部分描述及“或云能毒狗至死”,“生于回回国”等,说明当时确有马钱子流人国内使用。其后清代的许多本草,如《本草求真》、《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以及《植物名实图考》等都提及番木鳖,但大多参考《本草纲目》,且置于木鳖子项下。《本草原始》载:“番木鳖,子如木鳖子大,形圆而扁,有白毛,味苦。鸟中其毒,则麻木搐急而毙;狗中其毒,则苦痛断肠而毙。若误服之,令人四肢拘挛”。从上所述,则与现今所使用的马钱子商品相符。
《中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马钱子的原植物有2种,即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和长籽马钱S.wallichiana。据《中药志》载,我国云南南部及缅甸、泰国等地尚有山马钱混杂在进口的马钱子中[3]。在我国海南、云南和广西等地尚有一种马钱子称吕宋果S.ignatii,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记载[4],但国内现不习销。
马钱子因毒性大,在我国历代大多使用炮制品,有砂炒、油煎、奶浸、尿浸、酒浸等十余种方法,但现代最常用的为砂炒和油煎。
1.2 形态组织学
马钱子的生药性状及显微鉴别早已为国内外熟知。早在1943年,Wallis等[5]就开始对其生药进行研究,并收载于其后的教科书中。山马钱和S.potatorum作为马钱子的伪品在国外也作过生药研究。陈俊华等[6]曾对云南马钱(即长籽马钱)的干燥种子粉末进行了显微鉴定,分别对表面非腺毛数量、形状、基部形态及胚乳细胞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童玉懿等[7]曾报道了马钱属7种马钱的鉴别研究,对7种马钱种子的外观、显微结构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250-12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1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7-38
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中药志.第3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81-189
4.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61
5.Wallis TE,Forsdike JW.J.Ror Micro Soc,1943,63:1
6.陈俊华.中药材,198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