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古代又称“炮炙”“修事”“修治”。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方便保存。2006年5月,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药炮制学作为中药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思政元素,传统老字号药铺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汉口叶开泰、上海雷允上、武汉马应龙、广州陈李济等能够驰名中外,传承至今,都是因为坚守传统的古法炮制工艺,不偷工减料,保证中医用药的疗效,才口碑相传至今。这些老字号炮制技艺的代代传承就是最好的思政素材。
中药炮制学承载了众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爱国主义情感。比如《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民食瓜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这种燧人氏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家喻户晓。《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体现了神农为了人民的健康毫无畏惧的精神。类似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讲好这些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药炮制学中蕴含着很多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能够训练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譬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就是辩证思想的很好体现;又如《本草蒙筌》中“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关于炮制适度的描述,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探寻。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目标,中药炮制学中蕴含的思想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不谋而合。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老字号同仁堂的堂训,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界的经营哲理,而且反映了同仁堂人的职业良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又反映了同仁堂与时俱进,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企业精神和爱国爱人之心,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的经营之道。“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体现了炮制人的自律意识。这些堂规和堂训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