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的单体成分是最基本的单位, 相似的单体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了组分, 不同的组分又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了中药的整体。这些组分并不是简单的堆积, 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 中药发挥药效强调的是其整体的协同作用。张伯礼课题组在长期开展组分中药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组分中药配伍理论。该理论认为, 中药组分来源于有效部位或部位群, 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成分群或具有一定比例的组合物, 其化学成分可识别, 且各成分比例相对固定。组分中药配伍研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按照配伍的原则, 针对具体适应病证, 将若干中药组分按照强化主效应、兼顾弱效应、减少副效应的配伍原则, 进行配伍配比优化设计过程。中国药科大学贾晓斌课题组认为, “组分”是指成分间存在一定的量比关系, 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相似的一类成分, 不同的组分又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了中药的物质基础。这种构成中药整体的成分间、组分间的量比关系, 称之为“组分结构” 组分结构不同, 功效也会有差异, 合理的组分结构特征可以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近年来, 国内外专家开展了很多关于组分中药配伍的研究工作,从饮片、组分和成分等不同层面, 揭示了基于组分结构理论可以实现中药的协同增效作用。
中医临床用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饮片配伍, 将不同种类的中药饮片通过辨证论治, 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应用, 最终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这种饮片配伍应用的内在规律是饮片所含有的多类成分配伍组合, 也属于组分配伍的存在形式。
组分配伍既包括不同药物间组分配伍, 也包括同一药物中不同组分的配伍, 组分结构不同, 药效作用就会有差异。因此, 通过研究可以选择更优的中药组分结构,本课题组前期针对黄芪 (A) 、山茱萸 (B) 药对进行了组分配伍研究, 建立了一种新的与生物活性相关联的UHPLC-Q-TOF-MS技术, 可以快速筛选有效的组分, 结果发现黄芪中多糖组分、皂苷组分和黄酮组分, 与山茱萸中环烯醚萜组分按照一定比例配伍效果最优, 并且这一组分结构与药物本身固有的含量不同。单味药胡芦巴中的多糖组分、皂苷组分和黄酮组分按照3:6:1配伍时能更好地调节Ⅰ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 保护大鼠的胰腺与肾脏组织, 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在组分配伍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各组分中筛选出活性单体成分, 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 也会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如复方黄黛片由青黛、雄黄和丹参等配伍组成, 陈竺课题组分别选择其中的靛玉红、四硫化四砷和丹参酮Ⅱ A三个成分进行配伍研究, 结果发现, 复方黄黛片中3个成分配伍后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更好的效果, 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强调的君臣佐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有研究发现, 牛蒡苷元、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与姜黄素配伍后应用, 对于卵巢癌和乳腺癌细胞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丹参和黄芪中的丹参酮ⅡA和黄芪甲苷Ⅳ按照1:5配伍时, 对缺氧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效果优于两成分单一应用的效果。白藜芦醇和槲皮素按照1:2配伍联合使用, 对高脂饮食肥胖大鼠模型肠道菌群有更好的调节作用, 进而降低血脂, 改善肥胖症状。由此可见, 药物组分结构变化, 可以导致药效作用改变, 而炮制过程可以改变药物的组分结构, 因此, 开展中药炮制过程组分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对于揭示炮制机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